2011年5月14日,我們隨著王功蚵藝文化協會,來到擁有美麗景色、豐富潮間帶生物資源的王功。很榮幸,這次能夠與來自各個大學院校的同學們同行,其中還有兩位是來自中國的美麗姑娘,不但young,也國際化呢!
旅途中,最常聽到的聲音,是從同學們口中發出的「啊~」、「喔~」、「好酷喔!」等等讚嘆的聲音,沒錯,仔細觀察,王功就是一個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漁港。
過去對於王功的印象,就只有滿街蚵殼以及剝蚵仔的阿姨們,最重要的是酥脆可口的蚵仔炸。壯遊台灣,我們想要獲得的絕對不僅止於此,我們有更強烈的慾望,更大的好奇心,希望深入瞭解王功的美、王功的生態、王功的海景。
王功蚵藝文化協會由余季老師所發起,帶領著當地居民化腐朽為神奇,將蚵殼塑造成千變萬化的藝術品,一早參觀過蚵藝文化館,確實令人讚嘆不已。
今天的導覽員是在導覽界頗具名聲的粘清課老師,他曾任職於漁會,對於海岸生態有著相當深入的認識。首先他帶領著我們順著後港溪沿岸觀察沿岸生態,讓我們發現腳邊處處是驚奇。例如海岸線滿是紫斑向日葵,這種外來種在此落地生根,竟然是因某年貨輪翻覆於外海,葵花子飄向岸邊;而曾被當成中藥的菟絲子逐漸在海岸線蔓延開來,靠吸取其他植物養分過活的它,已嚴重危及海岸生態。老師的導覽,除了讓我們認識生態,也讓我們反思屬於海洋國家子民的我們,似乎並不瞭解,也不疼惜我們身旁的環境。
緩步走向8角形的王功燈塔,其高37.4公尺,是全國最高的燈塔,光力28,000燭光(相當於1,000瓩),見光距離16.6海哩,以亮5秒滅5秒的形式,守護著海上的船隻。黑白條紋的色調有別於一般燈塔純白潔淨的外觀,呈現出「台灣最年輕燈塔」的活潑氣息,這個特色,還曾被冠上「台灣最具特色燈塔」的封號呢!
王功燈塔的西邊就是遍佈蚵架的王功海灘,形成王功獨有的特色景觀。我們身旁不時開過三輪採蚵車,帶領遊客進入蚵架間體驗蚵農辛苦採收的過程。但為了讓我們更親近海洋、貼近生態,協會刻意安排我們用雙腳走入蚵架間,讓雙腳感受到海灘的柔軟,細細觀察品味王功的潮間帶之美。在這裡,大家如同回到童年光著腳丫玩耍的時光,有人忙著拍照留念、有人興奮的尋找招潮蟹的蹤跡、更有人拿著協會貼心準備的鐵耙努力挖掘,想要更深入瞭解我們的海岸,挖開更多我們與海洋的隔閡。
鮮少從海上回望王功,難得以不同的角度欣賞王功兩座美麗的橋樑。「王者之弓」橋位在漁港的出海口,有如一把拉滿的藍弓,蓄勢待發即將發射。這樣的形象與「王者之弓」的名字,乃是取「王功」的想法,老師說,偶爾會有情侶在此定情或求婚,象徵愛情如弓箭發出一般,一發不可收拾。
除知名的王者之弓橋,許多人都不知道,後港溪上跨越了一座曾榮獲「2004年日本SD REVIEW建築雜誌」年度獎、第27屆「台灣建築獎」首獎等殊榮的生態景觀橋,這座橋不只是連結,更是提供休憩的場所。一站上橋,徐徐的微風吹來,瞬間降低了居高不下的氣溫,讓人感到相當舒服,假使在吃過午餐的時刻來到這裡,更是讓人昏昏欲睡。
拱橋外觀主要以鋼板為包覆材料,相當具設計感,藍色的玻璃也頗為酷炫。橋樑頂端設有太陽能版,一旁有小型風力發電機,原本是用來供應橋面夜晚時發光的LED燈、投射燈等電力需求,但許多設備都因年久失修,失去它們的功能,讓景觀橋的美麗夜景不再,相當可惜。若能加以整修,這裡必然成為行銷王功的特色景點。橋上的解說牌早已破損,但仍可從殘存的字跡一窺王功的歷史發展、簡單瞭解這裡的生態圈。往橋下看,海茄苳、水筆仔等豐富的紅樹林資源,粘老師說,它們對於出海口濕地有相當大的功勞,其落葉供應有機物質給魚、蟹、貝類,讓濕地生態更加豐富,也引來許多水鳥覓食、棲息,食物鏈相當完整;此外紅樹林會對重金屬及有毒物質進行過濾,是自然的濾水系統,是河口相當重要的族群。
途中粘老師不僅告訴我們蚵的養殖方式,沿途介紹了潮間帶的海洋生物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港邊的流刺網(註)。過去在書上讀過這被稱為「死亡之牆」的捕撈器具,會將魚兒不分大小一網打盡,世界多國都已禁用,身為海洋國家的台灣,卻依舊看得到這樣的捕撈方式,當我們見到這層層關卡後,真的是大開眼界。
台灣四面環海,但我們對身旁的海洋其實一點也不瞭解,經過這次的壯遊,透過老師的解說,我們與海洋又更親近的一步!
註(格主補充說明):台灣未禁止使用流刺網,漁民是合法使用,公海(200哩外)聯合國禁用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