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鹿港文祠建廟200年,99613(星期日)由文、 武帝君盛大繞境後,616亦即端午節當天上午10時舉行鎮殿 文昌帝君重塑入火安座大典,正式宣告鹿港文武廟已全面復原。 
      鹿港文武廟是由文開書院、文祠、武廟,三個三級古蹟組成,也是全台唯一集廟、祠、書院建築一字橫排。左文右武是中國建築的傳統,文祠(文昌祠)為嘉慶16年(1811)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文祠,當時地方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,為一座官、民合建的文昌祠。目前,文昌祠的建築仍保存清代同治年間重修時的格局,主祀 文昌帝君,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「拔社」,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,也就是鹿港最早的藝文團體。

     文開書院則是清代彰化縣地區八座書院中,第六座新興建的書院,由地方仕商與鹿港同知鄧傳安共同奔走倡建,書院名為「文開」,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﹝字文開﹞。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,教導人民讀書識字,有「台灣漢文化之祖」的美譽,建成後為鹿港詩學發源地,也是讀書人精神信仰中心,凡應試及第之人,必定會到此敬拜謝恩。文開書院的存在代表著鹿港地方,對教育事業的重視,也代表著鹿港地區文風的鼎盛。

     文開書院共孕育出五位進士、一位會士、八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,造就鹿港文風鼎盛的基礎。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,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,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,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,現今書院內仍存有北白川宮紀念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文開書院原先供奉有先賢先儒牌位,多年來一直未加復原,鹿港王鎮長已將牌位一一安座,安座的牌位包括:大成至聖先師神位、宋徽國文公朱子、清特授臺灣鹿港同知陳公盛韶、清臺灣鹿港分府浮梁鄧公傳安、明右副都御史同安郭公貞一、明右副都御史南安沈公佺期、明兵部尚書督師同安盧公若騰、明太僕寺卿瑾沈公光文、明左儉都御史華亭徐公孚遠、明兵部侍郎惠安王公忠孝、明都御史揭陽辜公朝薦、清廣東廣州府知府漳浦籃公鼎元、清特授臺灣彰化縣知縣朱公山、清臺灣鹿港同知太倉孫公壽銘等14位。使書院格局更加完備。

       文祠原先的主祀為文昌帝君,從祀天聾地啞,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。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,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,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。文昌祠重修完成後,由鎮公所積極參與管理,目前已將文昌帝君、魁星爺、倉頡先師、天聾和地啞等神祇移入正殿供奉。文祠、武廟除恢復祭祀空間外,在文開書院公所並將兩廊規劃為鹿港書法展覽空間,介紹鹿港歷代書法家及其作品,後殿規劃為「藏書室」及「名人館」以典藏書籍發揚傳統文化與書道精神,邁向鹿港文化園區的願景。

      地方有感於文昌祠原始鎮殿 文昌帝君神像及文物遭到兵毀,本鎮帝寶企業董事長許嘉種熱心捐獻,新刻 文昌帝君鎮殿神像,預定於民國99616日 ( 農曆55日 )上午10時舉行入火安座儀式,活化文化資產,並恢復原有祭祀功能。

 

      

  ※ 參考資料來源:鹿港鎮公所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假如您是自由行,自行開車或搭彰化客運,可選擇於彰鹿路文武廟前100公尺鹿港火車站(早期台糖小火車)的南區遊客服務中心停留,旅遊資詢或租自行車遊覽鹿港。

鹿港南區遊客服務中心:04-7761739

 

連結: 2010 鹿港慶端陽活動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連結:鹿港鎮春節、端午管制路線圖

連結:青年壯遊台灣           活動照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