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車埕」顧名思義是車輛停歇的廣場,鹿港最近重修的玉渠宮車埕有段輝煌的歲月,但在重修入火安座爭先報導中,卻沒有一家媒體有任何有關歷史的介紹,讓我大感失望。重修的玉渠宮雖美,但背後的一段歷史更美,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後代遺忘。

        我覺得自己很好笑,一直以為「米市街」還是叫米市街,看了門牌之後,一問之下早在日據時期就更名「美市街」,讓我失望透了,米市街的歷史也隨著埋沒。
        

米市街 與 美市街 閩南語同音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我不喜歡抄襲,所以玉渠宮的歷史簡介請看新完成的碑記,不再贅述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康熙58年施世榜開發彰化八堡圳後,彰化平原成為米鄉,鹿港也有「米港」之稱。雍正六年(1728)彰化官糧於鹿港米市街蓋了多座穀倉,美市街儼然是鹿港另一條貿易大街。鹿港有名的「丁家進士宅」開台祖先,先期還曾在米市街開店做生意,想不到米商不見了,「米市街」也隨著歲月消失了。

        從菜園路來到鹿港國小後門旁,會看到玉渠宮田都元帥的牌樓,從牌樓下的車圍巷進來,映入眼簾是一棟古老的特殊建築,早期是牛車工廠,從外觀看來應是鹿港的大工廠,就像現在的汽車製造廠。古時候家裡有一頭牛與一部牛車,比現在擁有一台汽車相較更富有,只可惜現在人去樓空,騎樓成為附近機車停放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再往裡面走,早期就是很大的開放空間,也就是所謂的「車埕」,玉渠宮廟前的兩棵大榕樹是牛車卸貨時繫牛的地方,再將稻穀送到隔壁的米市街,事過境遷現在依然茂盛,讓人不勝唏噓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來到了鹿港卸完稻穀後,總要添購一些農具,早期車埕大約有十家的「打鐵店」,現在剩下兩家及民族路一家,傳承五、六代的工藝,也慢慢的走向沒落。鹿港繁華的過去並不是現在塑造的,小小一條巷子,只是隱藏二鹿的一小段風華過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玉渠宮早期是隨爐主請到家中供奉,一直到光緒29年(1903)日據時期才選定車埕完成廟宇建築。版主推斷,當時的車程廣場功能已消失,所以才選定此地建廟,因此車程的繁榮歷史背景與玉渠宮完全無關。值得一提的是車埕走入歷史後,因交通不變,許多人向外發展,玉渠宮儼然是當地出外人的根。

         民國65年高中的畢業旅行,當年參觀台北落成不久的「行天宮」,得知所有的樑柱斗拱都採用鋼筋水泥,讓我印象深刻。去年我又來到行天宮,相隔30幾年後,風華亮麗依然如昔。

        今日玉渠宮重修,不再墨守成規,也採用行天宮施工的方法,很值得肯定,終究祂是角頭廟,經費來源有限,也不像龍山寺保有古老的精雕細琢,能夠一撈永逸,免得一再翻修,勞師動眾。

 

下圖是施工時,版主拍攝的照片,可以清楚看見鋼筋水泥結構,將來不怕蟲蛀與漏水問題

 

 

 

完工後續的處理,幾乎天衣無縫,古色古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