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山就有客,有客就有三(三山國王廟),基本上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大部分選擇與原鄉地理環境相同而定居,鹿港之所以大部分為泉州人,因為泉州在元朝時,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貿易港區,所以泉州人很會做買賣,又泉州是個靠海的地區,理所當然,鹿港最後以泉州人為大多數,這其中當然又參雜了某種關聯。

        鹿港今日留下興化人的興安宮,金門人的金門館,鹿港老街福建南靖縣龍山地區的南靖宮,中山路(不見天大街)的三山國王廟等等,說明了鹿港早期也是多元文化的社會。但隨著乾隆49年(1784)鹿港正式與泉州對渡後,大量的泉州人湧進鹿港,及各地陸續發生的泉漳械鬥,鹿港儼然是彰化地區泉州人的避風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鹿港三山國王廟乾隆二年的「海東霖田」匾額,依版主考究,應是鹿港現存保留原始最早的匾額。三山國王祖廟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 縣城旁,當地舊稱霖田都,故海東霖田稱也。依此推論,客家人很早即移入鹿港,後因前述原由,及位於鹿港的台灣水師左營游擊隊(今薛府王爺 永安宮)的游擊師,大部分是福建人。我們常說:「人不親 土親」,對泉州人顯得方便,但對廣東潮州的客家鄉親就強加索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奉憲示禁碑是乾隆五十五年(1790)所立,申請者為彰化粵籍等監生,主要訴求不得刁難索賄客家人進出港口,但並無顯著效果,導致客家人漸漸消失鹿港,三山國王廟也由人群廟轉為角頭廟,可以從嘉慶四年(1799)王合成先生叩謝的石香爐看出,當時已是「三仙國王」,神明的造型很明顯是桃園三結義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日據時期(民國18年),鹿港實施市區改正,本廟被拆除,拓為今日的民權路,原廟材遷建今址,所以還被列為三級古蹟(縣定古蹟)。版主偶兒蒞臨尋幽沉思,發現從鹿港旅遊資訊到達本廟,很少停留超過一分鐘的遊客。「古人不見今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」,古人或許不能諒解宏偉的廟宇拆為大馬路,但如果沒有三山國王廟的犧牲,哪來今日交通便利的鹿港。

       今日三山國王廟又恢復以前的「巾山、明山、獨山」,可謂值得讚許,也算是「贖罪」一樁,或許您看了本篇文章之後,來到鹿港三山國王廟,不再有「沒甚麼」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粘清課  簡撰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