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     

 「近山知鳥音,近海識魚性」, 烏魚是一種迴游魚類,屬底棲性魚類,鯔形目鯔科魚類,喜棲息泥沙的海岸線,因此在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出海口生長,每年冬至前後十天,當海水溫度驟降時,烏魚群便隨著沿岸流南下來到台灣海峽,自新竹、苗栗、台中、彰化、嘉義、台南、高屏一路往南產卵。近幾年,氣候變遷的因素,宜蘭漁撈業者捕獲烏魚的數量不亞於西部沿海,筆者曾經帶一團宜蘭某市場商攤鹿港之旅,閒談之中得到這個訊息,經詳查之後得到證實

  野生與養殖的烏魚,因品種的關係,大約經過三至五年才能採收烏魚子。沿岸捕獲的烏魚苗一般可依捕獲時節區分為,牛屎烏仔、大金鱗、大鉑及小鉑等。其中以大鉑、小鉑最適合烏魚子品種的養殖,在正常養殖管理下,養殖第一年即可達10多兩,第二年約1.5公斤上下便可剖取烏魚卵巢製成烏魚子,三年約2公斤上下,卵巢成熟度恰當,。牛屎烏養成後之體型較小,大金鱗必須養殖四年以上,一般業者如果不小心飼養此品種,成本將大幅增加。

野生烏魚主要覓食浮游性動物、矽藻、藍綠藻、有機性物質,泥沙等。因此人工飼養的烏魚肉質較有「土」味,這也是這些年來「烏魚殼」一直無法提升其經濟價值的主因。

 每年定時迴游至本省西南海域產卵,故稱「信魚」,常帶給漁民一筆可觀的財富,所以又稱「烏金」。近年來魚卵未成熟即遭大陸漁民攔截撈捕,加上溫室效應與過度捕撈(過漁),導致野生烏魚的數量銳減,促成人工烏魚養殖蓬勃發展。

 往年捕烏魚主要以創於美國,後經日本傳入台灣的巾著網漁船為主。這種捕魚方式是以兩艘漁船綑綁一起並排航行,船尾繫著像巾的漁網而稱之,當發現一團水色較黑,有魚群漂動的水影,便快速下網,然後兩船各自朝外拉開漁網,將魚群包圍住。網完全張開後,兩船再漸漸靠近將魚群團團圍住後,收網機將巾網拖回,並且拉緊底繩縮成網袋,將烏魚全部套進網中。

 在捕烏的全盛時期,國內曾有百組以上的巾著網,但隨著烏魚日漸減少,目前中南部只剩聯春滿號,繼續以巾著網捕烏,但船長吳聯明先生近年來一再表達,對中國大大方方將捕獲的烏魚傾銷台灣充滿無奈。巾著網每次出海必須兩艘漁船,且動員十幾人員以上,在油價高漲與工資高,且魚貨不穩定的情況下,經常不敷成本,如果無確實魚汛,甚至整個冬季不曾出海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巾著網漁船     粘清課 拍攝

 

  鹿港地區漁民無舢舨者,於海灘架起立竿網捕撈,此種漁法屬於「守株待兔」法,捕撈成本低,但於大海資源迅速減少下,偶而撈到幾隻就算很好了。這幾年海烏主要捕撈方法是小型船筏的「旋刺網」小型流刺圍網,王功資深漁民林山謀先生,幾乎每年冬季都有收穫,經常一人獨自出海,有確實魚汛時,才找個漁民結伴同行。他經常說句話:「烏魚就在大海的市場中」,可以想見,捕烏魚在這個季節裡,要掌握天氣與地域潮汐因素,才能找到烏魚的蹤跡,當然最重要的還是「運氣」。

 
連一塊腹肉的烏魚子            粘清課拍攝
 

早在民國58年台灣正式成功人工繁殖烏魚苗,也是全世界人工繁殖烏魚成功的首例。民國六十九年高雄縣邱文雄先生開始進行孕卵烏魚養殖,當時技術尚未純熟,遭遇許多瓶頸。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,邱先生將成功養殖成熟的烏魚運往高雄縣興達港魚市場,現場解剖烏魚子,帶動了台灣養殖烏魚的發展。民國80年初漁業署及新竹縣政府、新竹區漁會輔導海水養殖烏魚,並邀請台灣大學及海洋大學教授指導,利用生物科技研發,培育全雌養殖獲得重大突破,台灣烏魚養殖正式邁向新的里程碑。

挑選品質好的烏魚子,外觀呈兩片腎形,顏色、大小、厚薄要相當,外表有光澤且呈均勻的橙黃色、棕紅色或赤褐色,用燈照或太陽照射時呈半透明狀。以手指輕壓,能不凹不裂就是上品,有凹痕表示乾燥不足,吃起來會黏牙,如果一按就脆裂,表示乾燥過度,口感會較硬,大部分雲林以北剝取烏魚子會連一塊肉,防卵溢出,南部用手工繩綁方法製作。

曾經是烏魚子故鄉高雄的「興達漁港」,已慢慢轉型觀光漁港,彰化區漁會也轉型金融服務業,本人雖熱愛漁業生態相關知識,努力考取漁會工作,但終究無法發揮所長,最後離開職場,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。感謝參觀粘清課部落格的版友與師長們,偶而受邀擔任有關海洋生態講師、王功漁港生態解說員或鹿港文化古蹟導覽,是我努力向學並能帶給您歡樂的動力。謹此獻上無限的祝福與感恩…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的頭像
   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

    預約鹿港導覽解說員粘清課

    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