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海洋漁業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今天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有我投稿的一篇文章「休漁 更要讓大海休養生息」

本想投稿鹿港時報,但考量內容不是地方性,所以選擇發行量最大的報紙

文中(無知?)應是編輯者認為人類對海洋資源錯誤的認知而加入的

全文連結如下: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2/new/may/13/today-o5.htm


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 雖然從大綱中約略知道書中內容,但有生態權威李偉文醫師,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博士的推薦,我還是早一步買下20111月新上架「沒有魚的海洋」一書,陪我度過這個春節。

      這幾年,海洋產生重大的變化,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,讓我感到非常憂心,但是生活在海島台灣的我們,感覺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嚴重。

      過去幾年,全球海洋漁獲量不斷的增加,使我們產生錯覺,以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竭,其實是人類捕魚技術不斷的進步,幾乎每一條魚都逃不過漁夫的手掌心。

      直到今日,生活在陸地的人類,無預警得到海洋魚類全部潰滅的訊息,才讓大家覺醒,但是為時已晚。王功漁港的老漁民不斷的告訴我,即使禁魚二十年,台灣海峽也不能恢復昔日盛況。

     書中提到1871年大仲馬「烹飪大辭典」的說法,如果我們不捕鱈魚,在沒有任何意外阻止魚卵孵化,只要三年,我們可以踩在鱈魚背穿越大西洋。

     曾經看過「魚線的盡頭」影片的人應該記得,加拿大漁業部於1992年宣布禁止捕撈鱈魚二年,幾乎釀成漁民暴動,但是幾年下來,還是很難找到鱈魚蹤跡。

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我投稿鹿港時報    原文:    

    「海」是生命的起源,科學家探尋其他星球的水源,其實就是找尋生物的基本要件。我們常說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,全世界大城市的起源皆由魚獲與水運孕育而生,鹿港早期當然不能例外。那麼!今日的鹿港靠海嗎?我說不靠海,也許您會很納悶,但是真的不靠海,鹿港靠西濱61號快速道路,鹿港靠彰濱工業區。

      2006年開始,台灣不再以中國的思維,以農立國,教育部揭櫫台灣是「海洋立國」的主體,但是生活在海島的子民,卻是不了解海洋文化,倒是非常重視海鮮文化,讓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資源,在這短短的四十年中幾乎一網打盡。以前我們隨著季節的洋流,沿海捕捉當季的漁獲,現在我們的遠洋漁船追到它的家,用先進的大型圍網,滴水不漏的送進船艙的超低溫冷藏,保證我們隨時可以吃到新鮮的漁獲。

      科學家預測西元2048年以後,大海中的魚會在我們的餐桌上消失,這不是危言聳聽,為了避免魚群枯竭,以色列政府率先決定讓「加利利海」淡水湖休漁兩年,這真是值得嘉許的決策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,大海的資源是人類的共有財,我們必須訂定規範,才能讓漁業永續經營。

      今年彰化沿岸放養的花蛤,大部分被河豚啃食,因為食物鏈的關係,河豚的天敵鯊魚、狗母魚等被人們捕獲,人類對河豚沒有免疫力,我們不敢捕來吃,造成潮間帶大量繁殖。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,沿岸與海洋生命的臍帶河口,遭受嚴重的污染,讓鰻魚、鮭魚等往返的路線充滿荊棘,每年捕撈的鰻苗,逐年遞減。夏季快要來臨了,全世界的海灘經常傳出大量的水母,螫傷遊客,我們彰化沿岸的漁民,有時出海後,到處是水母,不敢下網,因他的天敵鯊魚、翻車魚(漫波魚)被我們捕來吃了,花蓮每年舉辦的的漫波魚季,真的值得我們深思。海龜經常誤認漂浮水中的塑膠袋是水母,另外我們經常發現擱淺的鯨豚死亡,解剖發現肚子全是垃圾,漁民告訴我,捕魚收網時去除垃圾的時間,比抓魚的時間多了好幾倍。

      我們何其幸運,黑潮(暖流)從南方流向台灣,經過沿岸形成湧升流,將太平洋蘊藏底層的營養鹽帶上來,引來魚群,形成豐富的漁場。這股冬季約為1824度,夏季約2230度的黑潮,也是我們台灣最大的溫度調節器。水的溫度調節功能是空氣的3000倍,讓台灣的子民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寶島,我們要做到親海、愛海、知海,有效的管制漁獲,讓我們的海洋生生不息,不再哭泣。

 

※ 五月份 彰化縣的海洋生態 國小教師研習,南北分區舉行,我個人準備了很 多珍貴的相片與生態精華剪輯影片,但願能順利舉行,與各位分享知識。 

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

 「近山知鳥音,近海識魚性」, 烏魚是一種迴游魚類,屬底棲性魚類,鯔形目鯔科魚類,喜棲息泥沙的海岸線,因此在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出海口生長,每年冬至前後十天,當海水溫度驟降時,烏魚群便隨著沿岸流南下來到台灣海峽,自新竹、苗栗、台中、彰化、嘉義、台南、高屏一路往南產卵。近幾年,氣候變遷的因素,宜蘭漁撈業者捕獲烏魚的數量不亞於西部沿海,筆者曾經帶一團宜蘭某市場商攤鹿港之旅,閒談之中得到這個訊息,經詳查之後得到證實

  野生與養殖的烏魚,因品種的關係,大約經過三至五年才能採收烏魚子。沿岸捕獲的烏魚苗一般可依捕獲時節區分為,牛屎烏仔、大金鱗、大鉑及小鉑等。其中以大鉑、小鉑最適合烏魚子品種的養殖,在正常養殖管理下,養殖第一年即可達10多兩,第二年約1.5公斤上下便可剖取烏魚卵巢製成烏魚子,三年約2公斤上下,卵巢成熟度恰當,。牛屎烏養成後之體型較小,大金鱗必須養殖四年以上,一般業者如果不小心飼養此品種,成本將大幅增加。

野生烏魚主要覓食浮游性動物、矽藻、藍綠藻、有機性物質,泥沙等。因此人工飼養的烏魚肉質較有「土」味,這也是這些年來「烏魚殼」一直無法提升其經濟價值的主因。

 每年定時迴游至本省西南海域產卵,故稱「信魚」,常帶給漁民一筆可觀的財富,所以又稱「烏金」。近年來魚卵未成熟即遭大陸漁民攔截撈捕,加上溫室效應與過度捕撈(過漁),導致野生烏魚的數量銳減,促成人工烏魚養殖蓬勃發展。

 往年捕烏魚主要以創於美國,後經日本傳入台灣的巾著網漁船為主。這種捕魚方式是以兩艘漁船綑綁一起並排航行,船尾繫著像巾的漁網而稱之,當發現一團水色較黑,有魚群漂動的水影,便快速下網,然後兩船各自朝外拉開漁網,將魚群包圍住。網完全張開後,兩船再漸漸靠近將魚群團團圍住後,收網機將巾網拖回,並且拉緊底繩縮成網袋,將烏魚全部套進網中。

 在捕烏的全盛時期,國內曾有百組以上的巾著網,但隨著烏魚日漸減少,目前中南部只剩聯春滿號,繼續以巾著網捕烏,但船長吳聯明先生近年來一再表達,對中國大大方方將捕獲的烏魚傾銷台灣充滿無奈。巾著網每次出海必須兩艘漁船,且動員十幾人員以上,在油價高漲與工資高,且魚貨不穩定的情況下,經常不敷成本,如果無確實魚汛,甚至整個冬季不曾出海。

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鹿港解說員粘清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